25
1.針灸對機體體液免疫的調節作用針灸對機體的免疫蛋白、抗毒素凝集素、殺菌素、溶血素、和補體等有良好的調節作用。李蘇等針刺老年人“足三里”發現能使老年人血清中的IL.2(細胞生長因子)顯著上調,增強老年人的免疫功能。王風鈴等¨艾灸“神闕”穴后CD3+、CD4+與正常偏低的情況下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而對CD8+的影響不大從而使CD4+/CD8+的比值明顯高于對照組,從而改善免疫功能。陳鎮江等¨采用隔鹽灸雙側“足三里”觀察到施灸后較高的IgG、IgM含量均有所下降,淋巴細胞轉化率顯著...
查看更多28
多媒體按摩點穴電子人體模型就是醫學上使用的或者接觸的一些醫用醫療模擬器具。醫學模型包括整體的模擬人體和某個模擬人體部位或者某些模擬人體的部位,以及醫療上必須涉及的一些醫療儀器。在世界一些經濟科技發達國家急診醫學發展迅速,現場急救技術已經標準化、規范化、普及化,并已由醫學人員的專業領域發展為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在一些發達國家平均每三個成年人中,有兩個一上會掌握急救技術,但是在我國由于醫學急救技術沒有尚未普及,因此在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和急性疾病發生時,因事故現場缺少急救專業人員,...
查看更多27
醫學教學模型是指用來替代真實人體進行醫學研究、訓練和模擬的仿真人。一般用塑料、硅膠、PVC等環保材料制造而成,近些年來不斷地將*技術引入中國,中國再結合國內的市場需求開始設計和生產制造。這些生產出來的醫學模型一般能達到材質柔軟、手感真實,模擬人的皮膚逼真,技能模擬的效果實現1:1,因此醫學教學模型被廣泛的應用。醫學教學模型包括醫學急救、診斷、護理、婦幼、兒科、解剖、中醫、口腔等技能訓練實驗系統模型,大致可分為急救技能訓練模型、護理技能訓練模型、臨床技能訓練模型等。急救技能訓練...
查看更多25
1.平面與立體的關系切片和照片所顯示的是細胞、組織和器官的平面結構,同一結構由于切面不同而呈現一定形態差異;通過細胞、組織、器官的平面結構的觀察,還應建立對它們立體的整體結構的認識。因此應注意從平面結構的觀察,樹立整體結構的概念。一種傳統的方法是將標本制成連續切片,觀察記錄每張切片中的結構,然后累積起來進行分析,或制成模型以表達其整體結構。目前則應用微機圖像處理技術,在熒光屏上顯示細胞和組織的三維重建圖像。2.結構與功能相每種細胞、組織和器官都有一定的形態結構特點。這些特點往...
查看更多28
在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中,展示著反映我國古代科技發展成就的數件國寶。其中一件明代針灸銅人造型奇特,全身遍布幾百個密密麻麻的腧穴和經絡。不但吸引了眾多文物愛好者的目光,對中醫感興趣的觀眾更是細細賞鑒,流連不去。結構精致用處多兩千多年前,我國zui早的中醫著作《黃帝內經》提出了“經絡”的概念。從此,中國古代針灸醫術基本形成。用針灸行醫救人,必須遵循人體正確的穴位經絡。起初,中醫熟悉穴位,主要依靠書籍和圖本。由于沒有直觀形象作為參考,非但不方便,而且容易出現錯誤。針灸銅人便應運而生。...
查看更多25
急救首先要評估環境,判斷患者意識是否喪失,如果確實屬于這種情況要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按壓部位是胸骨下半部,兩個乳頭之間。把手放在胸部中央,中指壓在病人的乳頭上,確定上下位置。把兩橫指放在正中間,這樣掌根能確定左右位置。不是按壓心臟,是按壓胸骨正中間,兩個乳頭連線的中點。男女基本同理,男性乳頭位于第四肋間,青年女性位于第四和第五肋間之間,黃種人這種類型居多。心肺復蘇在患者兩側都可以進行,操作者一手掌根部緊貼按壓部位,另一手重疊其上,手指交叉,雙臂伸直并與患者胸部呈垂直方向,用上半...
查看更多26
針灸治療歷史悠久,但由于其作用原理一直不太清楚,許多人對針灸持懷疑態度,而本次研究揭示了針灸止痛的確存在科學原理。中醫針灸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玻針灸能緩解疼痛,以下是中醫專家總結的針灸緩解疼痛四大療效。針灸止疼不只適用于慢性骨傷、肌肉傷。針灸對于急性疼痛也是*的,一般而言,施針一兩次,痛感就會有所消除。除各種疼痛,針灸治療還被廣泛應用于都市人亞健康的調理、各種功能性疾病(如神經衰弱、胃腸疾并心腦血管疾病等)甚至是心理問題的治療。針灸...
查看更多28
2010年CPR指南將成人和兒童(不包括新生兒)基本生命支持修訂為“胸外按壓-打開氣道-人工呼吸”,將有效持續的胸外按壓提高到CPR的首要位置。CPR基礎生命支持中的通氣與按壓比一直沒有循證醫學的證據。按壓與通氣比從1992年5:1,2000年15:2—直到2005年和2010年30:2的指南修訂。其目的是增加在實施心肺復蘇過程中血液循環中斷的血氧含量,但是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在CPR時是否需要進行通氣。研究表明,按壓時不進行通氣較按壓時通氣可以使研究對象的自主循環恢復成功率增...
查看更多